平板电视"亏损论"长期以来一直缺乏现实的佐证,厦华电子(600870.SH)2006年报,便成为这一论调最鲜明的注脚。 根据厦华4月27日公布的2006年年报:期内其主营业务收入为81.5亿元,但亏损却高达5.23亿元。京东方同一天公布的2006年年报显示,其亏损高达17.22亿元。平板产业链上、下游的集体亏损,让业界深刻领教了"上游核心部件"受制于人的残酷。 在厦华年报公布前夕,上任不到三年的厦华电子总经理谢思瑜黯然离开,来自台湾中华映管的吕镜松将接任其职务。按照公司副董事长郭则理介绍,"2007年厦华将不再追求没有效益的规模,利润将成为第一要务。" 5.23亿元巨亏 今年1月30日厦华电子发布预亏报告时,并没有多少人意识到这亏损究竟有如此之高。当5.23亿元的净亏损报告跃入人们眼帘时,业界惊呼:平板行业亏损的预言开始真正实现。 当厦华电子2005年凭借平板电视85万台的销量跃居全球前八,并成为厦门市第一家产值突破100亿元的企业时,郭则理等高管为厦华向平板电视的"成功转型"而欢呼。 然而在引进中华映管作为战略投资者,并提出建设全球最大平板电视基地的同时,厦华电子的利润危机也悄然降临。 2005年厦华电子调整后的净利润只有5803万元,与其70亿元的销售规模相比,利润率不到1%。进入2006年,这一状况似乎稍有好转,前9个月其净利润达到5015万元,但是年终出现了巨大的亏损。 对于这次变化,厦华电子的公告解释,由于2006年第四季度市场竞争加剧,平板电视激烈降价,显著影响公司产品盈利水平;同时公司加大老产品库存处理力度;全面清理对外投资及海外业务,出售和处理其不良资产等等,造成了2006年的亏损。 郭则理告诉本报记者,2006年上半年,国内很多平板电视过于高估了世界杯为欧洲市场平板电视增长带来的机会,为欧洲市场储备了大量货品,结果世界杯前的滞销给平板电视带来了巨大的存货损失,跌价损失在30%以上,这些损失在去年第四季度以清仓的方式处理,结果导致了巨大损失。 此外,厦华此前还投资3600多万元在锂电池项目上,以不到2000万元的价格出售,导致出现了一定亏损。 东方证券分析师陈刚表示,厦华平板电视2006年全球销售接近150万台,带动销售收入15%以上的增长,而且平板占其销售收入73%以上,由于CRT和车载显示器依然有微薄的利润,所以厦华平板电视的亏损超过6亿元,当然这中间也有中华映管清理厦华历史亏损的因素。 郭则理表示,随着中华映管对厦华组织架构调整完毕和新一任厦华高管的上任,片面追求规模的模式将终结。 国产平板危机 除了厦华电子,其他彩电企业平板电视的亏损还藏于水面之下。2006年年报显示,四川长虹的经营利润只有4000多万元,深康佳和海信电器的净利润也分别只有1.25亿元和1.52亿元。据记者获悉,这三家企业CRT业务的净利润都超过3亿元,显然是平板电视拖了后腿。 而在平板电视的上游环节,京东方为避免ST不得不剥离5代线;京东方、上广电和龙腾光电的三方整合也进入谈判关键时期。 值得注意的是,由于在上游液晶屏方面不掌握话语权,本土企业面临的困局还将继续。去年,本土企业高价购买的液晶屏困存,因跌价不得不大甩卖。而目前他们遇到的则是涨价的难题。 记者了解到,从今年3月开始的液晶面板企业的提价有些不约而同。创维、康佳、海信等彩电企业反馈的信息显示,3月20日开始,华映率先提出其26英寸、20英寸面板价格将上涨5-10美元,很快友达、奇美等也发出了类似的涨价令。4月初,韩国的面板企业也加入涨价的军团,提价的面板尺寸也扩张到32英寸。 目前,20英寸、26英寸和32英寸的液晶电视占据了近50%的市场销量,这也是国内企业最为优势的尺寸区域。很显然,这次提价5-10美元意味着国内企业将丧失所有的利润。 "这样的提价幅度意味着在即将到来的黄金周中,32英寸以下的液晶电视绝对不会再降价,但是任何一家企业都不敢擅自提价,因为谁提价就面临着出局,这样国产品牌的利润空间将进一部压缩。"某平板彩电业界人士称。 然而,在外资厂商占据优势的40英寸以上领域,大屏幕面板处于跌价状态。来自Displaysearch的最新数据显示,2007年40英寸以上面板的跌价空间依然有20-30%。这显然让本土企业两头受困。 陈刚表示,在销售额上平板电视将在2007超过传统CRT,如果平板依然不能实现利润,那么厦华2006年的遭遇,可能成为2007年全部彩电厂家的命运。 4月25日,信息产业部有关人士透露,信息产业部目前正在和财政部及国家发改委进行磋商,以筹措扶持国内平板产业发展的资金,其规模可能达到10亿美元。 然而对于目前液晶面板的生产线升级竞争,这样的资金显然是不足的。目前三星和夏普正在筹备各自的10代线,台湾友达为此做出跳过8代线直接进入10代线的应对。 来源:广州报道 本报记者 郎朗
|